14世紀晚期,“地球表面的水平區域,由與赤道平行的線測量”,源自古法語 climat “地區,地球的一部分”,源自拉丁語 clima(屬格 climatis)“地區; 地球的斜坡”,源自希臘語 klima “地區,區域”,字面意思是“傾斜,斜坡”,因此指“從赤道到極地的地球斜坡”,源自 PIE 詞根 *klei- “傾斜”。
古代地理學家根據太陽在地球表面的斜率和白晝的長度將地球分成不同的區域。有些人在蘇丹上尼羅河的梅羅和被認爲是北極的神話裏弗恩山脈之間計算了24或30個氣候區; 隨着向北移動,氣候在一個地方發生了變化,這個地方的白晝時間比起點長或短半小時,具體取決於季節。其他人則計算了7個(每個都由特定的行星主導)或12個(由黃道十二宮主導)。
溫度的變化逐漸被認爲更爲重要,到14世紀晚期,這個詞被用於“考慮天氣的一個明顯的地球表面區域”的意義。到了約1600年,“與一個地區相關的天氣的綜合結果,考慮到熱、冷、降雨、風等的變化,”這個意義開始出現。在1660年代,它在形容精神或道德氛圍方面被用作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