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4世紀初, constellacioun 被定義爲"行星在黃道帶中的位置"; 到了14世紀晚期,它又被定義爲"從古代傳下來的公認的星座圖案"(無論是否在黃道帶中),這個詞源自法語單詞 constellacion,意爲"星座,行星的合集",並直接源自晚期拉丁語 constellationem(主格 constellatio),意爲"一羣星星",特別是"被認爲對人類事務產生影響的星羣",來自 constellatus "佈滿星星",由拉丁語 com "與,一起"(參見 con-)+ stellare 的過去分詞"閃耀",源自 stella "星星"(來自 PIE 詞根 *ster-(2)"星星")。
最早的含義是占星術的,指的是行星("星星")相對於黃道帶星座在特定日子(通常是出生日)的位置,作爲決定一個人性格的因素。"我總是按照我的傾向行事/由於我的星座的影響"(喬叟,《妻子的序言》,約1386年)。在現代用法中,"一組固定的星星被賦予了明確的名字,但並不屬於另一個命名的組(比較 asterism)。比喻意義上,"任何一組傑出或卓越的人物"(1630年代)。
古典的北方星座可能在史前的美索不達米亞形成; 希臘人可能在公元前500年左右接受了它們,而亞歷山大的克勞狄烏斯·托勒密(約90年-約168年)在他的"天文學大全"(2世紀)中確立了其中的48個,這些星座至今仍在使用。隨着歐洲人探索了亞歷山大無法看到的南方星星,以及天文學家填補了已經確定的星座之間較暗的區域,自16世紀以來,星座的正式名單開始擴大,到19世紀晚期,地圖上顯示的星座多達109個。1922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將現代星座的名單定爲88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