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美國幽默作家弗雷德裏克·J·艾倫在他的文章《蠢人及其風格》(Harper's Monthly Magazine, December 1921)中首次提出該詞,將其定義爲“有粗重觸感”的人,缺乏“有趣的頭腦”; 可能是一個編造出來的詞,或來自於 gony 的“簡單 ton”(1580年代),水手們用它來形容信天翁和類似的大而笨拙的鳥類。 Goon 與 jiggers 相對應,並在美國報紙上出現了一些有關他們的專欄鋪路,大約是在1921-1925年。
A goon is a person with a heavy touch as distinguished from a jigger, who has a light touch. ... Most Germans are goons; most French jiggers. ["A 'Goon' and His Style," in Lincoln State Journal, Dec. 9, 1921]
一個固執己見的人是一個有粗重觸感的人,區別於有輕盈觸感的 jigger。...大多數德國人是固執己見的人; 大多數法國人是 jiggers。【“一個‘Goon’和他的風格”,《林肯州雜誌》,1921年12月9日】
這個詞在20世紀早期出現在各種場合:作爲一個神話中的怪物出現在1904年美國的一部兒童連載小說中,作爲1935年北卡羅來納州一個職業摔跤手的名字。 The goons 是美國卡通家 E.C. Segar(1894-1938)創作的“Thimble Theater”漫畫系列中的角色(由 Popeye 主演); 它們在 Segar 的漫畫中出現於1930年代中期,並且據報道引起了孩子們的噩夢,在1938年的動畫片中出現後,它們得到了一個熱潮。
最著名的是 Alice the Goon,一個反應遲鈍但肌肉強壯(但性格溫和)的角色,最初是海女妖的助手。Segar 可能直接從水手的行話中得到這個詞。
該詞後來的20世紀含義很可能都源於此:指“僱傭暴徒”的意義首次記錄於1938年(指在太平洋西北部使用的工會“肌肉隊”來威嚇罷工者)。她也是英國喜劇演員斯派克·米利根(Spike Milligan)“The Goon Show”的靈感來源。二戰中的美國和英國戰俘也用它來指稱他們的德國獄卒。在20世紀40年代,如今所謂的“少年犯”有時被稱爲 goonle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