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1600年,作爲古典歷史術語,源自拉丁語 Arianus, Ariana,來自希臘語 Aria, Areia,這些名稱在古代波斯的東部地區和其居民中使用。古波斯人用這個名字來指代自己(古波斯語 ariya-),因此有了 Iran。最終來自梵語 arya- “同胞; ”在後來的語言中,“高貴的,出身良好的”。
這也是印度梵語講話的入侵者在古代文本中給自己的名字。因此,早期19世紀的歐洲語言學家(弗里德里希·施萊格爾,1819年,將其與德語 Ehre “榮譽”聯繫起來)將其應用於我們現在稱之爲印歐人的古代人民,懷疑這就是他們所稱呼自己的方式。這種用法可以追溯到1851年的英語。在德語中,從1845年開始,它被特別對比爲 Semitic(拉森)。
德國語言學家馬克斯·米勒(1823-1900)在他的比較語言學著作中推廣了 Aryan,將其推薦爲與這些人民相關的屈折語言的名稱(取代 Indo-European, Indo-Germanic, Caucasian, Japhetic),這些語言主要分佈在歐洲,但也包括梵語和波斯語。這個拼寫 Arian 在這個意義上從1839年開始使用(更符合語言學),但它與 Arian,即教會歷史術語,引起了混淆。
The terms for God, for house, for father, mother, son, daughter, for dog and cow, for heart and tears, for axe and tree, identical in all the Indo-European idioms, are like the watchwords of soldiers. We challenge the seeming stranger; and whether he answer with the lips of a Greek, a German, or an Indian, we recognize him as one of ourselves. [Müller, "History of Ancient Sanskrit Literature," 1859]
上帝的術語,房子的術語,父親,母親,兒子,女兒的術語,狗和奶牛的術語,心臟和眼淚的術語,斧頭和樹的術語,在所有印歐語言中都是相同的,就像士兵的口令一樣。我們挑戰這個看似陌生的人; 無論他用希臘語,德語還是印度語回答,我們都認爲他是我們自己人。[米勒,“古梵文文學史”,1859年]
Aryan 在大約1900年逐漸被 Indo-European 取代,除了用於區分印度的印歐語言和非印歐語言。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 Aryan 開始在納粹意識形態中使用,意爲“高加索裔北歐類型的非猶太人種族成員”。然而,作爲一個種族稱謂,它應該僅限於印度-伊朗人(最公正地限於後者),並且自納粹採用它以來已經從普遍的學術用語中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