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埃及記》是舊約聖經的第二卷,晚期古英語中稱爲 Exodus,源自拉丁語 exodus,希臘語爲 exodos,意爲“軍事遠征; 莊嚴的隊伍; 離開; 死亡”,字面意思爲“出去”,由 ex “出”(見 ex-) 和 hodos “道路、路徑、路程; 騎行、旅行、行軍”,比喻爲“出路、手段”組成,其起源不明。這本書之所以被稱爲《出埃及記》,是因爲它講述了以摩西爲首的以色列人從埃及出發的故事。一般意義上(小寫字母 -e-),“離開一個地方”,特別是“大批人或動物從一個國家或地區遷徙到另一個國家或地區”,始於1620年代。
Beekes 將希臘詞源追溯到原始印歐語言的 *sod- “路線”,並說它傳統上與斯拉夫語言中的“路線”(如俄語 xod “路線、進展”,“可能是從伊朗語言借來的”)有關,並補充說它可能也與梵語 a-sad- “踏上、前進”、阿維斯陀語 apa-had- “離開; 變弱”有關,“但它們之間的關係不清楚,與原始印歐語言的 *sed- “坐”(在 Watkins 等人提出的)的聯繫也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