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英語 beon, beom, bion "be, exist, come to be, become, happen",來自原始日耳曼語 *biju- "I am, I will be.",這個"b-root"來自希臘語根 *bheue- "to be, exist, grow",除了英語中的詞彙外,它還產生了德語的現在時一、二人稱單數(bin, bist,來自古高地德語 bim "I am", bist "thou art"),拉丁文完美時態的 esse (fui "I was"等),舊教會斯拉夫語 byti "be",希臘語 phu- "become",老愛爾蘭語 bi'u "I am",立陶宛語 būti "to be",俄語 byt' "to be"等等。
現代動詞 to be 完全代表了兩個曾經不同的動詞的合併,即 be 代表的"b-root"和一種 am/was 動詞的複合體,Roger Lass( "Old English")將這個動詞描述爲"一組語義相關的範式片段的集合",同時 Weekley 稱其爲"來自不同古英語方言的意外混合"。它是現代英語中最不規則的動詞,也是最常用的動詞。
在所有日耳曼語言中,它都是集合的,而在現代英語中它有八種不同的形式:BE(不定式,虛擬語氣,祈使); AM (現在時第一人稱單數); ARE(現在時第二人稱單數和複數); IS(現在時第三人稱單數); WAS(過去時第一和第三人稱單數); WERE(過去時第二人稱單數,複數和虛擬語氣); BEING(進行時和現在分詞; 動名詞); BEEN(完成時)。
古英語的時態爲: eom, beo(現在時第一人稱單數); eart, bist(現在時第二人稱單數); is, bið(現在時第三人稱單數); sind, sindon, beoð(現在時複數所有人稱); wæs(過去時第一和第三人稱單數); wære(過去時第二人稱單數); wæron(過去時複數所有人稱); wære(單數虛擬語氣過去時); wæren(複數虛擬語氣過去時)。
"b-root"在古英語中沒有過去時,但通常用作 am/was 的將來時。在13世紀時,它取代了 am/was 的不定式、分詞和祈使形式。後來,它的複數形式(we beth, ye ben, they be)在中古英語中變得標準,並在單數形式(I be, thou beest, he beth)中佔據了一席之地,但 are 的形式在16世紀奪取了這片領土,並在複數中取代了 be。有關這一混亂的 am/was 分支的起源和演變,請參見 am 和 was。
That but this blow Might be the be all, and the end all. ["Macbeth" I.vii.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