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地球每月運行的天體」,中古英語 mone,源自古英語 mona,再往上追溯到原始日耳曼語 *menon-(同源於古撒克遜語和古高地德語的 mano,古弗里斯語的 mona,古北歐語的 mani,丹麥語的 maane,荷蘭語的 maan,德語的 Mond,哥特語的 mena,「月亮」),進一步追溯到原始印歐語 *me(n)ses-,「月亮,月份」(同源於梵語 masah「月亮,月份」;阿維斯塔語 ma,波斯語 mah,亞美尼亞語 mis「月份」;希臘語 mene「月亮」,men「月份」;拉丁語 mensis「月份」;古教會斯拉夫語 meseci,立陶宛語 mėnesis「月亮,月份」;古愛爾蘭語 mi,威爾士語 mis,布列塔尼語 miz「月份」),其詞根 *me- (2)「測量」,因為月亮的變化早期被用作時間的測量標準。
在古英語中是一個陽性名詞。在希臘語、意大利語、凱爾特語和亞美尼亞語中,相關詞彙現在僅意味「月份」。希臘語的 selēnē(萊斯博斯方言 selanna)來自 selas「光,光亮(天體的光亮)」。古北歐語中也有 tungl「月亮」(「在散文中取代 mani」- Buck),顯然是更早的日耳曼語詞彙,意指「天體」,與哥特語的 tuggl,古英語的 tungol「天體,星座」同源,但其起源或聯繫尚不明確。因此,古北歐語中還有 tunglfylling「月相變化」,tunglœrr「月亮狂人」(形容詞)。
Moon 這個詞在1665年被延伸用來指其他行星的衛星。到了1590年代,這個詞也被用來形容那些難以到達的地方或無法獲得的事物。至於「一個月,月亮圍繞地球運行的時間段」這一意義,則出現在14世紀晚期。
1960年代的登月競賽和美國太空計劃激發了許多新詞的創造,包括那些對其益處持懷疑態度的人所創造的 moondoggle(基於 boondoggle)。
man in the moon「在滿月圓盤中看到的類似人形的幻影」早在14世紀初就有記載;他手裡拿著一束荊棘,身邊還有一隻狗。不過,一些日本人則在月亮中看到了製作年糕的兔子。old moon in the new moon's arms(1727年)指的是新月初期的月亮,此時整個月球在地球的反射光下隱約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