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世紀中葉, pite,“同情,仁慈,慷慨的精神; ” 1300年左右,“憐憫的性格,憐憫的品質”,也指“因他人的悲傷或痛苦而引起的同情和憐憫的感覺”,源自古法語 pite, pitet “憐憫,仁慈,同情,關心,溫柔; 可憐的狀態,悲慘的狀況”(11世紀,現代法語 pitié),源自拉丁語 pietatem(主格 pietas)“虔誠,忠誠,責任”(見 piety)。 取代了古英語 mildheortness,字面意思是“溫和的心”,本身是拉丁語 misericordia 的借譯。
It is some comfort to receive commiseration or condolence ; it gives one strength to receive sympathy from a loving heart ; it is irksome to need compassion ; it galls us to be pitied. [Century Dictionary, 1895]
得到 commiseration 或 condolenc e 是一種安慰; 從一個充滿愛心的人那裏得到 sympathy 給了我們力量; 需要 compassion 是令人煩惱的; 被 pitied 是令我們煩惱的。[世紀詞典,1895]
中古英語 pity 也可以表示“對上帝的虔誠順從”(14世紀中葉),直到17世紀 pity 和 piety 才完全區分開來。 “憐憫的理由或原因,悲傷或遺憾的事物或來源”的轉義來自14世紀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