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quack 的詞源

quack(v.)

"發出鴨叫聲; 發出刺耳、平淡的嘎嘎聲",1610年代,早期爲 quake(14世紀晚期),變體爲 quelke(14世紀早期),均爲擬聲詞(比較荷蘭語 quacken,古教會斯拉夫語 kvakati,拉丁語 coaxare “發出嘎嘎聲”,希臘語 koax “青蛙的嘎嘎聲”,赫梯語 akuwakuwash “青蛙”)。

在喬叟的同一行中,各種早期版本將其寫作 quakequakkequakquat。頻繁形式 quackle 可追溯至1560年代。中古英語 on the quakke(14世紀)意爲“嘶啞、嘎嘎作響”。"(1650年代)的“大聲、炫耀地談論或宣傳”的意義可能受到 quack(n.1)的影響。相關: Quackedquacking

quack(n.1)

"醫學江湖騙子,傲慢欺詐的醫術騙子",1630年代,縮寫自 quacksalver(1570年代),源自荷蘭語 quacksalver(現代荷蘭語 kwakzalver),字面意思是"油膏叫賣者",源自中古荷蘭語 quacken "吹噓,誇耀",字面意思是"呱呱叫"(參見 quack(v.))+ salf "油膏", salven "塗油膏"(參見 salve(n.))。形容詞從1650年代開始使用。

這個 quack 在英語中最早的記錄形式是作爲動詞,即"扮演江湖騙子"(1620年代)。荷蘭語單詞也是德語 Quacksalber 、丹麥語 kvaksalver 、瑞典語 kvacksalvare 的來源。

A quack is, by derivation, one who talks much without wisdom, and, specifically, talks of his own power to heal ; hence, any ignorant pretender to medical knowledge or skill. Empiric is a more elevated term for one who goes by mere experience in the trial of remedies, and is without knowledge of the medical sciences or of the clinical observations and opinions of others; hence, an incompetent, self-confident practitioner. A mountebank is generally a quack, but may be a pretender in any line. Charlatan (literally 'chatterer') is primarily applied, not to a person belonging to any particular profession or occupation, but to a pretentious cheat of any sort. [Century Dictionary, 1897]
quack 的本意是指那些不明智卻話多的人,特指那些自稱有治療能力的人; 因此,任何無知的醫學知識或技能的冒充者都可以稱之爲 quackEmpiric 是一個更高級的術語,指那些僅憑經驗試驗藥物的人,沒有醫學科學或他人的臨牀觀察和意見的知識; 因此,是一位無能、自信的從業者。 mountebank 通常是指江湖騙子,但也可能是任何領域的冒充者。 Charlatan(字面意思是"喋喋不休的人")主要用於指任何特定職業或職業的騙子。[世紀詞典,1897]

此外,"假裝知道任何知識的人"(1630年代)。

quack(n.2)

"鴨子的叫聲; 刺耳的嘎嘣聲",1839年源自 quack(動詞)。早期它的意思是“嘶啞、嘎嘣作響的聲音”(14世紀晚期)。1865年, Quack-quack 作爲鴨子的浴室名稱首次被證明(該意義下的 quack-quack-quack 則爲1825年)。

相關條目

"藥膏或粘合劑,用於外用於傷口和瘡口",古英語 sealf "治療藥膏",來自西日耳曼語 *salbo- "油質物質"(源頭還包括古撒克遜語 salba,中古荷蘭語 salve,荷蘭語 zalf,古高地德語 salba,德語 salbe "藥膏"),源自 PIE *solpa-, 源自根 *selp- "脂肪,黃油"(源頭還包括希臘語 elpos "脂肪,油",阿爾巴尼亞語 gjalpë "黃油",梵語 sarpis "融化的黃油")。然而,Beekes 認爲這是一個前希臘語詞。

“用於舒緩”受傷的自尊等的比喻意義始於1736年; 早期的比喻用法是“一種精神或宗教療法”(12世紀)。

"騙局或捏造的故事,旨在欺騙",1851年,也許是1843年,源自法語 canard "騙局",字面意思是"一隻鴨子"(來自古法語 quanart,可能是鴨子的呱呱聲); 據 Littré 稱,這個詞源於短語 vendre un canard à moitié "半賣一隻鴨子",因此,也許是來自某個早已被遺忘的笑話,意思是"欺騙"。但也可以參考 quack(n.1)。

廣告

quack 的趨勢

根據books.google.com/ngrams/調整。Ngrams可能不可靠。

分享「quack

翻譯由AI生成。查看原文,請訪問: Etymology, origin and meaning of quack

廣告
熱門詞彙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