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0年代,“史詩詩歌”,也指“一本史詩”(適合一次吟誦),源自法語 rhapsodie,來自拉丁語 rhapsodia,源自希臘語 rhapsōidia “詩歌創作,史詩詩歌的吟誦; 一本書,一首歌,一首長詩”,來自 rhapsōdos “史詩詩歌的吟誦者”,字面意思是“將歌曲縫合或串聯在一起的人”,來自 rhaptein 的詞幹“縫合,縫紉,編織”(來自 PIE 詞根 *wer-(2)“轉動,彎曲”)+ ōidē “歌曲”(參見 ode)。
根據比克斯(Beekes)的說法,希臘詞彙中的概念最初是“指‘縫合詩歌’的人,指的是史詩詩歌的不間斷序列,而不是抒情詩的分節構成。”威廉·繆爾(William Mure)[“古希臘的語言和文學”,1850]寫道,荷馬的 rhapsōidia “最初是指詩歌的部分,通常按照演出順序分配給不同的表演者,後來被轉移到了由亞歷山大文法學家永久分成的二十四本書或長詩中。”
這個詞在16世紀至17世紀有各種特定或擴展的意義,現在大多已經過時或古雅。其中之一是“雜集,混亂的一堆(東西)”,因此是“由雜亂或不連貫的作品組成的文學作品,一篇漫無目的的作品”。這個現在已經過時的意義可能是這個詞通向“一種高尚或誇張的情感或感覺表達,言語或寫作比精確或邏輯上的思想聯繫更充滿熱情”(1630年代)的路徑。這個詞的意思“活潑的音樂作品”記錄於185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