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修辭學中,轉喻(metonymy)是一種修辭手法,將一個事物的名稱替換為另一個與之相關或密切聯繫的名稱(例如用 the bottle 來指代「酒精飲料」)。這個詞最早出現於1560年代,源自法語 métonymie(16世紀),直接來自晚期拉丁語 metonymia,進一步追溯至希臘語 metōnymia,字面意思是「名稱的變更」。這與 metonomazein(意為「以新名稱稱呼;改名」)有關,來自 meta(意為「變化」,參見 meta-)+ onyma,這是 onoma(意為「名稱」)的方言形式,源自原始印歐語詞根 *no-men-(意為「名稱」)。
轉喻常用來喚起那些字面名稱無法直接表達的聯想。它經常用於指代官僚機構;例如,Porte(意指「君士坦丁堡的奧斯曼宮廷」)是英語中早期的例子之一,約出現於1600年,來自法語。其他例子大多來自19世紀或更晚期,其中一些如今已不再使用:Threadneedle Street(指「英格蘭銀行」);Throgmorton Street(指「倫敦證券交易所」);Scotland Yard(指「倫敦大都市警察局」);Whitehall(指「英國文官系統」);Pentagon(指「美國軍方」);Vatican(指「教皇政權」);Kremlin(指「俄羅斯政府」);White House(指「美國政府」);Quai d'Orsay(指「法國外交部」);Wilhelmstrasse(指「德國外交政策」);Foggy Bottom(指「美國國務院」)。
相關詞彙:Metonymic(轉喻的);metonymical(轉喻的,較少用);metonymically(以轉喻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