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世紀中葉,意為「作為(異教)崇拜對象的神祇形象」,來自古法語 idole 「偶像,雕刻形象,異教神」(11世紀),源自拉丁語 idolum 「形象(精神或物質),形式」,尤其是「幻影,幽靈」,但在教會拉丁語中用於「假神,作為崇拜對象的異教神的形象」。這來自希臘語 eidōlon 「精神形象,幻影,幽靈」,也指「物質形象,雕像」,在教會希臘語中意為「異教偶像」,來自 eidos 「形式,形狀;相似,相似性」(參見 -oid)。
希臘語中表示「形象」的詞,早期猶太和基督教作家用來指「假神的形象」,因此也意為「假神」。日耳曼語言通常以「神」的詞前綴以指示「假神」(字面意思「非神」),因此意為「假神的形象」(古英語 afgod,丹麥語 afgud,瑞典語 avgud,古高地德語 abgot,與 af-/ab- 「離開,遠離」的組合(off 的來源)+ god)。古諾爾斯語 skurgoð 「偶像」字面意思是「雕刻的神」。
較古的希臘語義有時在英語中使用。比喻意義的「被崇拜的事物」出現在1560年代(中古英語中比喻意義是「不真實或不可信的人」)。意為「被視為神祇般崇敬的人,受崇拜的對象」出現在159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