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物,被馴養或馴服的動物,被當作最喜歡的東西",始見於1530年代,最初在蘇格蘭和英格蘭北部方言中使用(直到18世紀中期僅限於此),其起源不明。"被寵愛的或最喜歡的孩子"(約1500年)的意義比"被當作最喜歡的動物"(1530年代)稍早出現,但後者可能是主要含義。可能與或受到 petty 的影響。
Know nature's children all divide her care;
The fur that warms a monarch warm'd a bear.
While man exclaims, 'See all things for my use!'
'See man for mine!' replies a pamper'd goose:
[Alexander Pope, "Essay on Man"]
認識自然的孩子們,分擔她的關懷;
給君王保暖的毛皮,也給熊保暖。
當人們呼喊着,'看,所有的東西都是爲我使用的!'
'看,人類是爲我使用的!',一隻被寵壞的鵝回答道:
[亞歷山大·蒲柏,《人論》]
It is an amiable part of human nature, that we should love our animals; it is even better to love them to the point of folly, than not to love them at all. [Stevie Smith, "Cats in Colour," 1959]
人類的可愛之處在於我們愛我們的動物; 即使是癡心妄想地愛它們,也比不愛它們好。[史蒂維·史密斯,《彩色貓》,1959年]
早期通常是用手餵養的小羊(比較 cade); 但最早的存世記錄列出了"鸚鵡、猴子、孔雀、天鵝等等"。自1849年起成爲一種愛稱。1854年,美國英語中出現了 Teacher's pet 這個貶義詞,用來指代老師最喜歡的學生。1928年, Pet-shop"出售寵物的商店"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