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移除廣告嗎?登入查看更少的廣告並成為會員以移除所有廣告。
也稱 seesaw,1630年代出現在“see-saw-sacke a downe (like a Sawyer)”中,這是兒童和重複運動工人使用的一種韻律性兒歌,可能是模仿兩個人用鋸子工作時的來回往復的節奏(參見 saw (n.1)。哈哈。)。
指兒童在支撐物上平衡的木板上交替上下的運動,最早見於1704年; 其比喻意義始於1714年。從1824年開始,也用於指爲遊戲而排列和調整的木板。還可以參考 teeter-totter 中的 teeter (v.)。
也來自:1630s
也稱 seesaw,意爲“上下移動”,起源於1712年的 see-saw(名詞)。相關詞彙: See-sawed, see-sawing。
也來自:1712
[鋸齒切割工具] 中古英語 saue,源自古英語 sagu,再往上追溯到原始日耳曼語 *sago,意指「切割工具」(這個詞也與古英語的 seax,「刀」有關),最終來自原始印歐語根 *sek-,「切割」(同樣來源於拉丁語 secare,「切割」)。
提到它作為樂器的用途,最早可追溯到1905年。Saw-grass,這種生長在美國南部的長鋸齒草,首次記錄於1822年。saw-fly(1773年),一種對植物有害的昆蟲,因其卵產器的構造而得名。
日耳曼語的同源詞包括古諾爾斯語 sög,挪威語 sag,丹麥語 sav,瑞典語 såg,中古荷蘭語 saghe,現代荷蘭語 zaag,古高地德語 saga,以及德語 Säge,都意指「鋸」。
在1843年,這個詞的意思是「上下搖擺地移動」,而到了1844年,它又被用來形容「搖搖晃晃地移動,左右搖擺,處於不穩定的邊緣」。這個詞可能是從titter演變而來,原本意指「不穩定地移動」,就像快要跌倒的樣子(最早可追溯至14世紀)。它可能源自斯堪地那維亞語,與古諾爾斯語的titra(意為「搖晃、顫抖、蹣跚」)相似,這又來自原始日耳曼語的*ti-tra-(同源詞還有德語的zittern,意為「顫抖」)。
根據《牛津英語詞典》(1989年),這個詞主要存在於日耳曼語系中。相關詞彙包括Teetered和teetering。自1937年起,它便與brink(名詞,意為「邊緣」)搭配使用。而Teeter-tail(1889年)則是對一種濱鷸的舊稱。
“跷跷板,”1871年,来自 teeter (v.);更早仅为 teeter (1855),且 titter-totter (n.) 在同一意义上自1520年代起已被证明(作为动词到1825年)。它的早期名称是 merry-totter (15世纪中期);Cotgrave的词典 (1611年) 中有 totter-arse。现代词可能是重叠,但 totter (n.) “板子秋千,跷跷板”自14世纪晚期起已被记录(参见 totter (v.))。也可比较 see-saw。
翻譯由AI生成。查看原文,請訪問: Etymology, origin and meaning of see-s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