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世紀晚期,“在爭議或問題中擁有絕對判斷權的人”,源自古法語 arbitre “仲裁人,法官”(13世紀),直接源自拉丁語 arbiter “前往某處(作爲證人或法官)”,在古典拉丁語中用於觀衆和目擊者; 特別是在法律上,“聽取和決定案件的人,法官,裁判員,調解員”; 源自 ad “到”(參見 ad-) + baetere “來,去”,一個來源不明的詞。
The attestations suggest that baetō was the original form which sometimes became bētō, while -bītō was regular in non-initial syllables (especially in Plautus). Where bītō occurs independently (4x in Plautus), it must be a decompounded form. [de Vaan]
證明表明 baetō 是最初的形式,有時會變成 bētō,而 -bītō 在非首音節中是常規的(特別是在普勞圖斯的作品中)。當 bītō 獨立出現時(普勞圖斯的4次),它必須是一個分解形式。[de Vaan]
“由兩個爭議方選擇來決定事情的人”的具體意義始於1540年代。比較 arbitrator。英語中最早出現的形式是女性名詞 arbitress(14世紀中期)“解決爭端的女人”。Gaius Petronius Arbiter(公元前27-公元66年)是尼祿的朋友,著名的享樂主義者,據說是“Satyricon”的作者,以及品味和風格問題的權威(elegantiae arbiter,用名字雙關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