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4年,一種用於劇院的消防設備的名稱,字面意思是鐵幕; 參見 iron(n.)+ curtain(n.)。
The new and exquisitely beautiful theatre of Drury-lane has the peculiar contrivance of an iron-curtain to secure the audience from all danger, in case of fire on the stage. Miss Farren, in the occasional epilogue, delivered on opening this new theatre, pleasantly informs the spectators that, should flames burst out in the part appropriated to the representation, they may comfort themselves with thinking that nothing can be burnt but the scenery and the actors. [The Monthly Review, June 1794]
德魯里巷新建的精美劇院有一個特殊的設計,即 iron-curtain,以確保觀衆在舞臺着火時免受危險。法倫小姐在開幕式上發表的臨時尾聲中,愉快地告訴觀衆,如果火焰在演出區域爆發,他們可以安慰自己,想到只有佈景和演員會被燒燬。[《月刊評論》,1794年6月]
從1819年開始,引申義爲“不可透過的屏障”。在指蘇聯佔領東歐時,溫斯頓·丘吉爾於1946年3月5日在密蘇里州富爾頓的威斯敏斯特學院發表演講時著名地創造了這個詞,但在此之前已經在這個背景下使用過(例如,美國官員艾倫·W·杜勒斯在1945年12月3日的外交關係委員會會議上)。這個短語從1920年開始被用來表示“蘇聯勢力範圍邊緣的屏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戈培爾在德國使用了同樣的說法(ein eiserner Vorhang)。但它在美國的流行使用始於丘吉爾的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