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13世紀中期,crien這個詞出現,意思是「大聲喊出某物,發聲」。到了公元1300年左右,它的意思擴展為「乞求,懇求;大聲而認真地講話;通過呼喊來宣傳」,這源自古法語的crier,而其詞源可以追溯到俗拉丁語的*critare,最終來自拉丁語的quiritare,意為「哀號,尖叫」。這個詞的來源尚不明確,但它與意大利語的gridare、古西班牙語的cridar以及現代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的gritar有著相似的詞根。
有一種可能性是,它實際上是quirritare的變體,意為「像豬一樣尖叫」,這來自*quis,模仿尖叫聲。古代人們甚至還曾經用民間詞源來解釋這個詞,認為它的意思是「呼喚Quirites的幫助」,即羅馬的治安部隊。
到了13世紀,這個詞的意義進一步擴展,開始用來表示「流淚」,這一意義最初出現在weep中,並在16世紀基本取而代之,這是因為人們認為「發出響亮、激烈且不清晰的聲音」與流淚之間存在聯繫。表達「痛哭流涕」的短語cry (one's) eyes out出現於1704年。至於cry wolf,則可以參見wolf(名詞)。
與英語相似,大多數語言在表達「呼喊,尖叫,哀號」時,也會用同一個詞來表示「流淚,因痛苦或悲傷而流淚」。然而,羅曼語族和斯拉夫語族則使用一些最終意義為「擊打(胸膛)」的詞來表達這一概念。比如法語的pleurer、西班牙語的llorar,這些詞最初都來自拉丁語的plorare,意為「大聲哭泣」,但可能最早的意思是plodere,「擊打,拍手」。意大利語的piangere(與法語的plaindre「哀悼,憐憫」同源)則來自拉丁語的plangere,最初的意思是「擊打」,但特別指的是胸膛,以示悲傷。相關詞彙包括:Cried(過去式);crying(現在分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