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移除廣告嗎?登入查看更少的廣告並成為會員以移除所有廣告。
"三斜長石",1868年,由德國礦物學家約翰·弗里德里希·奧古斯特·布賴特豪普特(Johann Friedrich August Breithaupt,1791-1873)於1847年創造,源自德語 plagio- "傾斜"和希臘語 klasis "斷裂",源自 klan "打破"的詞幹(參見 clastic)。因爲兩個顯著的解理方向是斜的,所以被稱爲三斜長石。相關詞彙: Plagioclastic。
也來自:1868
"由碎片組成,分裂成碎片",1868年指解剖模型,1870年指地質學,源自希臘語 klastos 的拉丁化形式,意爲"破碎的",源自 klan, klaein "打破",可能來自 PIE *kla-, 是 *kel- "打擊"的變體(參見 holt),但更可能是來源不確定[Beekes]。
"元音前的詞綴 plagi-,意味着“傾斜的,斜的”,源於希臘語 plagios 的“斜的,傾斜的”一詞,由希臘語 plagos 的“側面”組成,源於原始印歐語系的 *plag-,“平坦的,擴散的”,是根詞 *plak-(1)“是平的”的變體."
翻譯由AI生成。查看原文,請訪問: Etymology, origin and meaning of plagiocl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