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小、乾燥的土壤或其他物質顆粒,輕得可以被風吹起並攜帶」,這個詞源自古英語的 dust,而其根源則可追溯至原始日耳曼語的 *dunstaz(同源詞還包括古高地德語的 tunst「風暴、氣息」,德語的 Dunst「霧、蒸氣」,丹麥語的 dyst「磨坊灰塵」,荷蘭語的 duist)。這一詞的更早來源是原始印歐語的 *dheu-(1)「灰塵、煙霧、蒸氣」(同源詞還有梵語的 dhu-「搖動」,拉丁語的 fumus「煙」)。
在古英語中,「人體的基本物質,生物物質衰變後的殘留物」這一意義出現,因此它還被比喻為「凡人的生命」。而「空氣中粉末狀物質的集合」這一意義則出現於十七世紀五十年代。Dust-cover「防塵罩,保護物品不受灰塵侵擾」的說法出現於1852年;而 dust-jacket「書籍的可拆卸紙質封面」則始於1927年。
「kick up the (or a) dust」意為「引起騷動」,這一表達出現於1753年,但將 dust比喻為「混亂、騷擾」的用法則可追溯至十六世紀五十年代,類似於中英語的 make powder fly「引起騷動或騷亂」(十五世紀中期)。至於 bite the dust,詳見 bite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