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dust 的詞源

dust(n.)

「細小、乾燥的土壤或其他物質顆粒,輕得可以被風吹起並攜帶」,這個詞源自古英語的 dust,而其根源則可追溯至原始日耳曼語的 *dunstaz(同源詞還包括古高地德語的 tunst「風暴、氣息」,德語的 Dunst「霧、蒸氣」,丹麥語的 dyst「磨坊灰塵」,荷蘭語的 duist)。這一詞的更早來源是原始印歐語的 *dheu-(1)「灰塵、煙霧、蒸氣」(同源詞還有梵語的 dhu-「搖動」,拉丁語的 fumus「煙」)。

在古英語中,「人體的基本物質,生物物質衰變後的殘留物」這一意義出現,因此它還被比喻為「凡人的生命」。而「空氣中粉末狀物質的集合」這一意義則出現於十七世紀五十年代。Dust-cover「防塵罩,保護物品不受灰塵侵擾」的說法出現於1852年;而 dust-jacket「書籍的可拆卸紙質封面」則始於1927年。

kick up the (or a) dust」意為「引起騷動」,這一表達出現於1753年,但將 dust比喻為「混亂、騷擾」的用法則可追溯至十六世紀五十年代,類似於中英語的 make powder fly「引起騷動或騷亂」(十五世紀中期)。至於 bite the dust,詳見 bite (v.)。

dust(v.)

約在1200年,指“像塵土一樣升起”; 後來指“撒上灰塵”(1590年代)和“除去灰塵”(1560年代); 源自 dust(名詞)。相關詞彙: Dusteddusting。美國俚語中“殺死”的意思首次記錄於1938年(參見 bite the dust 下的 dust(名詞))。

相關條目

古英語的 bitan 意思是「用牙齒刺穿或切割」(屬於第一類強變位動詞;過去式為 bat,過去分詞為 biten),源自原始日耳曼語的 *beitanan(同源詞還包括古撒克遜語的 bitan、古斯堪的納維亞語和古弗里西語的 bita,意為「切割、刺穿、穿透」,中世荷蘭語的 biten、現代荷蘭語的 bijten、德語的 beissen、哥特語的 beitan 也有類似的意思),最終可追溯到印歐語系的詞根 *bheid-,意為「分裂」,這個詞根在日耳曼語中衍生出與「咬」相關的詞彙。

bite the bullet」這個表達被認為起源於18世紀的軍事俚語,源自早期醫療習慣,即在手術過程中讓病人咬住一顆鉛子彈,以此分散他們對疼痛的注意力,減少尖叫聲。這個短語的比喻用法出現於1891年,而這一習俗則可追溯到1840年代。

比喻意義的 bite (one's) tongue,意指「克制自己不說話」,出現於1590年代;而 bite (one's) lip 則是指「壓抑某種情感或反應的表現」,最早可追溯至14世紀初。至於 bite off more than one can chew(約1880年),則是美國俚語,起源於煙絲。

bite the dust」這個表達意為「被擊倒或擊中」,進而引申為「被征服、死亡、戰死或在戰鬥中喪生」,最早出現於1750年,早期形式包括 bite the ground(1670年代)、lick the dust(14世紀末)。《牛津英語詞典》將其解釋為「希伯來語表達」,但拉丁語中也有類似的意象;可以參考維吉爾的詩句 procubuit moriens et humum semel ore momordit

也稱 dustbowl,“美國中西部乾旱困擾地區”,1936年,來自 dust(n.)+ bowl(n.1)。

廣告

dust 的趨勢

根據books.google.com/ngrams/調整。Ngrams可能不可靠。

分享「dust

翻譯由AI生成。查看原文,請訪問: Etymology, origin and meaning of dust

廣告
熱門詞彙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