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世紀晚期,來自古諾爾斯語 fyri- “冷杉”或古丹麥語 fyr,兩者都來自原始日耳曼語 *furkhon(源頭還包括古高地德語 foraha,德語 Föhre “冷杉”),源自原始印歐語根 *perkwu-,最初的意思是“橡樹”,也是“橡樹林”,但從未是“木材”(源頭還包括梵語 paraktah “神聖的無花果樹”,印地語 pargai “常青橡樹”,拉丁語 quercus “橡樹”,倫巴第語 fereha “一種橡樹”)。古英語中有一個同源詞 furhwudu “松木”(僅在註釋中,用於拉丁語 pinus),但現代英語單詞更可能來自斯堪的納維亞語,在中古英語中 fyrre 註釋拉丁語 abies “冷杉”,其起源不明。
根據印歐語言學家 Gamkrelidze 和 Ivanov 的說法,“該術語的語義明顯指向‘橡樹’和山區之間的聯繫,這是應用於森林山區的古代歐洲術語的基礎”(例如哥特語 fairgunni “山區”,古英語 firgen “山林”,中古高地德語 Virgunt “山林; 蘇德特斯山脈”)。在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400年的時期,針葉樹和樺樹逐漸取代了北歐森林中的橡樹。“因此,在日耳曼語言的早期歷史中,山橡樹和橡樹林的古老術語轉而表示針葉樹和針葉林,這並不奇怪。”[Thomas V. Gamkrelidze,Vjaceslav V. Ivanov,“印歐語和印歐人”,柏林,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