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於1600年,“一批學生”的意思特別是“同級別學校或學院中幾個學生的數量”,來自14世紀的法語 classe,源於拉丁語 classis,“班級,分組; 軍隊,艦隊”,尤其“爲徵稅而 Serveius Tullius 將羅馬人分爲六個等級之一”,傳統上最初意爲“武裝起來的羅馬人(這個意義在1650年代的英語中有記錄)”,因此與 calare “呼喊(召集武裝)”有關,源於 PIE 語根 *kele-(2)“呼喊”。早期在英語中也有拉丁形式 classis。
“一組人的命令或等級,一些共享某些特徵的人的數量”的意思始於1660年代。 “學校和大學的意義,即“課程,講座”(1650年)取自於保留給達到一定水平的學者的特定形態或講座的概念。自然歷史的意義,即“一組相關的植物或動物”,始於1753年。“高品質”的意義始於1874年。 “根據地位劃分社會的羣體”(例如, upper, lower 等)的意義始於1763年。Class-consciousness(1903)來自德文 Klassenbewusst 。
The fault, the evil, in a class society is when privilege exists without responsibility and duty. The evil of the classless society is that it tends to equalize the responsibility, to atomize it into responsibility of the whole population—and therefore everyone becomes equally irresponsible. [T.S. Eliot, BBC interview with Leslie Paul, 1958]
階級社會的錯誤、邪惡在於特權存在卻沒有責任和義務。無階級社會的邪惡則在於傾向於使責任平等化,將其原子化爲全體人口的責任,因此每個人變得同樣不負責任。——[T·S·艾略特,1958年與萊斯利·保羅的 BBC 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