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公元1400年,「著色或染色的劑,染料,顏料」這個意思出現,源自拉丁語 tinctura,意指「染色或著色的行為」,來自 tinctus,是 tingere 的過去分詞,意為「著色,染色,浸泡於顏色中」。這個詞最初的意思是「滋潤,濕潤,浸泡」,可以追溯到原始印歐語根 *teng-,意為「浸泡」,這個詞根也衍生出古高地德語的 dunkon(意為「浸泡」)和希臘語的 tengein(意為「滋潤」)。
同樣在公元1400年左右,這個詞也用來形容藥用膏藥,可能最初特別指那些會使皮膚變色的藥膏,或者是因為藥物的精華成分而染色的。由此衍生出「藥物溶液與酒精混合物的配製」這個意義,這一用法在1640年代被記錄下來。
在15世紀初,「著色的過程」這一意義開始出現。到了1610年代,這個詞延伸出「注入或衍生的特質或色調」的比喻意義。作為動詞的用法則始於1610年代,意為「賦予顏色」。相關詞彙有 Tinctured。
Tincturation(「製備染液」)的用法在1860年被證實。Tinction 則被用來指「染色準備,隨時可用的著色材料」,這一用法出現於18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