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in 的詞源
vain(adj.)
大約在公元1300年,vein這個詞開始用來形容「沒有價值或重要性」,同時也有「閒散、無利可圖、徒勞無功」的意思,意指「產出沒有任何好結果」。這個用法源自古法語的vain或vein,意思是「毫無價值、空虛、無效、脆弱,甚至是自負的」。而這些古法語詞彙又來自拉丁語的vanus,原意是「空的、虛無的」,引申義則為「閒散的、無果的」,其詞源可追溯到原始印歐語根*eue-,意指「離開、放棄、產出」。
到了14世紀末,這個詞開始用來形容人,意指「愚蠢、閒散、無知」。而「自負、因微不足道的成就而驕傲」的含義則在1690年代被記錄下來。短語in vain(意為「徒勞無功」)大約出現在1300年,源自拉丁語in vanum,保留了早期的用法。相關詞彙還有Vainly(徒然)和vainness(虛榮)。可以參考vainglory。
在中古英語中,這個詞有時也保留了古典的字面意義,即「空的、虛空的」。例如,威克里夫在1382年翻譯的《創世紀》中寫道:Þe erþ was veyn withinne and voyde(這片土地內部是空虛和荒蕪的)。
相關條目
vain 的趨勢
根據books.google.com/ngrams/調整。Ngrams可能不可靠。
分享「vain」
翻譯由AI生成。查看原文,請訪問: Etymology, origin and meaning of v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