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00年, marien,指父母或上級,“把(子女)嫁娶出去”,也可作不及物動詞,“進入婚姻狀態,娶丈夫或妻子”,源自古法語 marier “結婚; 嫁出,嫁給; 使結婚”,源自拉丁語 marītāre “結婚,嫁娶,嫁出”(意大利語 maritare,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 maridar 的來源),源自 marītus(名詞)“已婚男子,丈夫”,其起源不確定。
也許最終是指“擁有 *mari”的年輕女子,來自 PIE *mari-, *mori- “年輕妻子,年輕女子”(威爾士語 morwyn “女孩,少女”,中古威爾士語 merch “女兒”也是其來源),類似於 *meryo- “年輕男子”(梵語 marya- “年輕男子,求婚者”的來源)。
早在14世紀初,“娶(某人)爲妻子,娶爲丈夫”; 到14世紀末,“根據法律或習俗成爲夫妻; 結婚(彼此之間)”。1520年代,作爲“執行婚姻儀式的牧師等,將(兩人)結合爲夫妻或婚姻”的及物動詞意義出現。
比喻意義上的“親密結合或通過某種緊密的聯繫結合”始於15世紀初。相關詞彙: Married; marrying。短語 the marrying kind,形容傾向於婚姻的人,幾乎總是帶有否定意味,可追溯到1824年,可能是 marrying kind of men 的縮寫,該短語源自切斯特菲爾德於1756年的一篇流行文章。
在一些印歐語言中,男性和女性有不同的“結婚”動詞,儘管其中一些已經泛化。比較拉丁語 ducere uxorem(男性),字面意思是“帶領妻子”; nubere(女性),可能最初是“戴面紗”[Buck]。還可比較古諾爾斯語 kvangask(男性),源自 kvan “妻子”(參見 quean),所以是“娶妻”; giptask(女性),源自 gipta,是“給予”的專門用法(參見 gift(名詞)),所以是“被給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