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tter 的詞源
stutter(v.)
「帶有明顯口吃,說話時經常中斷並重複單詞或音節」,這個詞出現於1560年代,是早期 stutt 的頻用形式,意為「口吃」,來自中古英語 stutten,意指「口吃、結結巴巴」(大約14世紀)。
中古英語中的 stutt 早期還有「停止、停下、暫停」的意思(約公元1200年),而口語上的意義可能是這一含義的延伸。不過,德語系其他語言中的同源詞也常常具有這兩種意義,因此中古英語中的「口吃」意義可能直接來自中古荷蘭語 stutselen 或中古低德語 stöteren,均意為「口吃」。
這一詞組的詞源可以追溯到原始日耳曼語 *staut-,意為「推、刺」(這個詞源同樣來自古撒克遷語 stotan、古高地德語 stozan、哥特語 stautan,均意為「推、刺」;古諾爾斯語 stytta 意為「縮短」;德語 stutzen 則有「縮短、削減;突然停止、猶豫」的意思;荷蘭語 stuiten 則表示「停止、檢查、逮捕、阻止」;中古低德語 stoten 意為「撞擊、碰撞、相撞」,而 stutten 則是「停止(某物)、延遲)」),這些詞都源自原始印歐語 *(s)teu- (1),意為「擊打、敲打、撞擊」(參見 steep (adj.))。另見 -er (4)。
中古英語中還有 stutty horse,指的是行走不穩或容易絆倒的馬(約公元1400年)。簡單的 stutt(動詞)到約1700年時已僅保留於方言中。名詞形式則出現於1854年,意指「明顯的口吃,斷斷續續且重複的表達」。相關詞彙包括 Stuttered; stuttering; stutterer。
相關條目
stutter 的趨勢
根據books.google.com/ngrams/調整。Ngrams可能不可靠。
分享「stutter」
翻譯由AI生成。查看原文,請訪問: Etymology, origin and meaning of stu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