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 的詞源
tan(v.)
大約在公元1400年,tannen這個詞出現,部分來源於晚期古英語的tannian,意思是「將皮革轉化為成品」(通常是通過浸泡在含有單寧的液體中),而這又源自中世紀拉丁語的tannare,「鞣製,染成棕褐色」(大約公元900年)。這個詞的根源可以追溯到tannum,意指「磨碎的橡樹皮」,這種材料在製作皮革的過程中被廣泛使用。據信,這一詞源可能來自凱爾特語,例如布列塔尼語的tann,意為「橡樹」。*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詞的意義擴展到了「通過其他方式將皮革轉化為成品」。到了1520年代,「使(皮膚、臉等)因陽光曝曬而變成棕色」(類似於鞣製皮革的過程)這一用法開始出現;同時,這個詞的不及物用法「因陽光照射而變得曬黑」也在1520年代被記錄下來。可以參考sun-tan。
在比喻意義上,tan (someone's) hide(意為「打、鞭打、痛打」)出現於1660年代。相關詞彙包括Tanned;和tanning。
* 德語中的Tanne意為「冷杉樹」(例如在Tannenbaum中),可能是來自同一凱爾特語源的轉義。
tan(n.)
大約在1600年,「用於製革的樹皮粉」,這個詞源自於動詞 tan,也可能來自中古英語的 tannedust 或 powder of tanne,意指「磨成粉的橡樹皮,用於藥用或製革」(14世紀末),源自古法語的 tan 和 ten,直接來自於中世紀拉丁語的 tannum。
「因日曬而使皮膚變黑,皮膚因日曬而呈現的古銅色」這個意義出現於1749年(參見 sun-tan)。Tan-line 則在1979年被證實。
作為一種棕色的名稱,無論在何種語境中(最初是時尚領域),該用法出現於1888年。作為形容詞的用法始於1620年代;「類似於鞣製皮革的黃灰色」的意義則出現於1660年代。用過的 tan-bark(鞣製樹皮)曾被用於園藝,並鋪在馬匹的圍欄上,因此在19世紀,tan 一度與馬戲團的圓形場地產生了比喻上的聯繫。
tan 的趨勢
分享「tan」
翻譯由AI生成。查看原文,請訪問: Etymology, origin and meaning of 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