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wh- 的詞源

wh-

這個輔音叢是古英語 hw- 和北umbrian hu- 的重拼形式,從11世紀開始有記載,14世紀在某些地區廣泛使用,但直到1400年左右才成為普遍的常見形式。這個叢音代表了原始印歐語的 *kw-;在德語中簡化為 w-,在斯堪的納維亞語中則為 hv-kv-v-

它還被非詞源性地添加到一些借來的詞中(如 whiskwhiskey),以及一些以前用簡單 w-h- 拼寫的本土詞(如 wholewhore)。在15世紀,它的使用達到高峰,甚至威脅到改變 hothome 等詞的拼寫。

在現代受過教育的英語口語中,正確的發音一直存在爭議。在中古英語中也有 vh-qv-qwh-hu- 的變體;在16世紀至18世紀的北部英語中,有時會改為 quh-(參見 Q),這可能表示一種喉音發音,類似於早期北umbrian 在代詞中的 ch- 用法。

相關條目

古典羅馬字母表的第16個字母,在英語中僅出現在-u-之前,且後面跟隨另一元音(有幾個例外;見下文),無論-u-是否發音(pique)。這個字母來自腓尼基語對應希伯來語kophqoph,用於閃米特語中兩個「k」音中較深和較喉音的那個。這個字母在早期希臘語中存在(當時沒有這種區分),稱為koppa,但使用很少且未編入字母表;主要作為數字符號(90)。

-u-的連接始於拉丁語。盎格魯撒克遜抄寫員最初採用了這一習慣,但後來使用cw-cu-的拼寫。qu-模式在征服後隨著諾曼人和法語回到英語,並在公元1300年左右取代了cw-

在晚期中古英語的某些拼寫變體中,quh-也從wh-中獲得了使用,特別是在蘇格蘭和北方方言中,例如1513年聖吉爾斯的校長加文·道格拉斯在他的白話《埃涅阿斯紀》中:

Lyk as the rois in June with hir sueit smell
The marygulde or dasy doith excell.
Quhy suld I than, with dull forhede and vane,
With ruide engine and barrand emptive brane,
With bad harsk speche and lewit barbour tong,
Presume to write quhar thi sueit bell is rong,
Or contirfait sa precious wourdis deir?

學者們單獨使用-q-來音譯閃米特語的koph或土耳其語或伊朗語中的對應詞(如QuranQatarIraq)。在基督教神學中,自1901年以來,Q被用來表示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中共享但馬可福音中沒有的段落的假設來源;在這個意義上,它可能是德語Quelle「來源」(來自古高地德語quella,來自與古英語cwiellacwylla 「泉;井」相同的原始日耳曼語來源)的縮寫。在中古英語的賬目中,它是quadrans「法林」(15世紀中期)的縮寫。在羅馬個人名字中,它是Quintus的縮寫。

在14世紀末,「快速的揮動,掃蕩的動作」這個意思出現,可能源自古諾爾斯語的 visk,意指「一束乾草,掃除用的東西」,而這又來自原始日耳曼語的 *wisk-,意為「快速移動」,最終可追溯至印歐語根 *weis-,意指「轉動,扭曲」。在1570年代,我們也見到了非詞源性的 wh- 用法。

到了1660年代,「用來打蛋或攪拌奶油等小工具」的意義開始被記錄下來。

在日耳曼語系中,相關詞彙包括丹麥語的 visk(意為「掃帚」)、中荷蘭語的 wisch、荷蘭語的 wis、古高地德語的 wisc,以及現代德語的 wisch(皆意指「束,刷子」)。這個印歐語根也被重建為梵語的 veskah(意為「套索」)、捷克語的 vechet(意為「一束稻草」)、古英語的 wiscian(意為「編辮子」),以及 weoxian(意為「用掃帚或刷子清潔」)。

廣告

分享「wh-

翻譯由AI生成。查看原文,請訪問: Etymology, origin and meaning of wh-

廣告
熱門詞彙
廣告